记者在2025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上获悉,据初步统计,至2024年底,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,年均增速保持在15%以上,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,2030年左右还有望实现翻番。
这一连串数字,勾勒出这个产业迅猛发展的清晰轮廓,也标志着核技术应用正日益从“小众化”的专业领域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。
该大会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,9月15日在成都开幕。
会上,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显示,过去十年,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期。2024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已达8900亿元人民币,占GDP比重提升至0.66%,2020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.6%。巨额产值的背后,是工业应用(占比42.7%)、核医学诊疗(21.7%)、农业应用(13.9%) 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力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从事相关经营的法人单位达14万家,从业人员约96万人,较2022年分别增长34%和17%。
与此同时,产业基础能力也在同步提升。全国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32万台/套、放射源17.2万枚,较2022年分别增长17%、4.9%;核相关国家级大型科学装置42个,在役研究实验堆(含临界装置)18座(5座可生产同位素)、2座在建。这些设施构成了产业发展的硬支撑,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实验场。从区域布局看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、成渝四大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产业集群,推动产业链从“点状突破”向“系统化布局”演进。
产业的快速发展,离不开系统性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。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在大会讲话中指出,《原子能法》的颁布实施,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支持核技术应用,为产业长期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石。
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副司长王进军介绍,多项产业政策正协同推进——《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 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,《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4-2026年)》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集群培育。他还透露,面向2035年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制定中,目标是将产业规模提升至目前的4~5倍,占GDP比重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。
在政策引领下,产业创新呈现多点突破态势。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述栋在大会致辞中表示,近年来,一批重大成果相继涌现: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成功落地、全球首台相控阵CT及超大孔径立位螺旋CT问世、夹江建成亚洲最大放射源研发生产基地等,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、放射性药物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显著跃升。与此同时,核技术也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支撑。在辐照加工、先进制造、废水处理等方向,核技术凭借其高效、清洁的独特优势,有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——电子束处理废水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国际合作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支点。刘敬表示,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和平利用核技术多双边交流合作,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与实验平台,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共建10个协作中心,为全球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。(转自中国核工业公众号)